數位化時代,貿易推廣機構該如何轉型?

Tsanyu Kuo
Oct 3, 2021

前言

在過去資訊不發達,出國較不方便的時代。世界各國為了推廣貿易,都會在自己國家成立貿易推廣機構,協助廠商外銷。但是隨著網際網路的發明及普及、各國互相給予免簽、出國成本降低的情況下,企業可以自己出國參展、蒐集商業資訊的情況下,對貿易推廣機構的依賴度降低,此類機構也都面臨轉型的壓力。

甚至在跨境電商的崛起之後,跨國銷售可能就是彈指之間的事情,貿易推廣機構的優勢與價值在哪裡?的確是個值得思考的問題。

Photo by Scott Graham on Unsplash

轉型從來都不容易

就算是微軟(Microsoft)這樣全球規模軟體公司,也在行動裝置崛起的年代面臨轉型的困境。微軟一開始的願景是「讓每個人的桌上都有一台PC」,在執行長Satya Nadella的領導下,微軟開始思考如何在轉型的同時,又不失微軟的初衷。微軟最後選擇走向雲端,讓使用者不管在何時、何地、使用何種裝置都可以使用微軟的軟體以及運算資源。微軟也擁抱開放(Openness),讓各平台都可以使用微軟的應用程式,以消費者為出發點,並透過開放把餅做大。

這些改變並沒有改變微軟的初衷,反而持續將「賦權(Empower)使用者數位能力」這個微軟的核心精神做到更好,就像一個網頁按了「重新整理」(Refresh)鍵:頁面更新了,但是網站的功能是不變的 [1]。

以台灣來說,負責政府外銷推廣業務的外貿協會(簡稱貿協)何嘗不是在這個轉型的十字路口上呢?貿協成立已經超過50年,過去累積的人脈、買賣方資料、超過60處駐外據點,這些是都是其他機構無法獲得的珍貴經驗與資料。

對於像貿協這樣的貿易推廣組織,我認為轉型可以分為三個方向:數據化平台化顧問化

  1. 數據化

貿易推廣組織其實不缺乏資料,但是卻在利用上碰到困難。主要是因為過去很多資料不是結構化資料(Structure Data),不利於資料分析作業。為了達到資料結構化,除了可以導入系統做各平台資料串接,還可以考慮用自然語言處理(Natural language processing, NLP)串接買賣方網站或是LinkedIn去抓出關鍵字,替各別公司自動產生標籤(Tag)。

改變也需要從基層員工開始,跟廠商有聯絡的員工也可以在資料庫內幫廠商加上標籤,甚至也可以開放由廠商自己加標籤。有了這些標籤,除了可以增加日後做廠商配對(matching)的效率之外,也可以加強廠商在下網路關鍵字的能力,若廠商還沒有這樣的能力,貿易推廣組織也可以開設這樣的課程輔導廠商。

只要累積夠足夠的資料,一旦貿易推廣組織接到國外買主的需求,就可以非常迅速的在資料庫裡面找到符合買主的供應商,節省同仁的時間,做到極致,這樣豐富的資料庫還可以做成一個服務來販賣,變成一個提供資訊服務的公司。

在資源有限的情況下,可以針對國外重點代理商(distributor)的資料進行優化,因為代理商底下都有很多的經銷商(reseller),一旦關係打好,或是資料優化,可以替本國的供應商開啟新機會,而且是比較有效率的做法,也相對不會對駐外同仁造成過大的負擔。

資料清洗(Data Cleaning)除了靠同仁平日的維護之外,或許也可以考慮招收實習生(Intern),除了提升企業形象,讓外界認識到貿易推廣組織除了可以做實體活動之外,同時也可以是一個數位化的公司。另外,也可以透過實習生帶來新的思維,讓我們可以隨時找出資料需要改進的部分,或是更創新的資料使用方法。

2. 平台化

從Uber到Airbnb,平台經濟成為當今的顯學 [2],重點不在於公司擁有什麼,而是他可以怎麼串接需求與供給,不然Uber也不可能成為一家沒有實體車輛的計程車公司。

貿協的價值應該是要讓台灣供應商跟外國買主,在茫茫網路海中,可以快速地找到適合的廠商。有了前段提到的資料建置後,下一步就是如何吸引人來使用這個平台,這就需考慮使用者介面(UI),才能使用者持續使用這個平台。但是我們都知道要改變使用者的行為很困難,所以如果可以跟外部網站串接,使用他們的平台介面來呈現我們的資料,或許也不失為一個方法,就如同微軟的擁抱開放,把餅做大的概念。

除了線上平台之外,線下社群也是貿協可以著墨的(或許也是貿協的強項)。派駐國的經濟部門、公協會之外,還可以緊密的與華商會、台商會合作,優先請他們體驗我們的平台服務,用敏捷開發(agile develop)的方式去快速迭代開發出更適合海外使用者的平台。

目前貿協著墨於把台灣廠商的東西賣到國外去,但是有時候買賣方的角色也會調換,台灣廠商也會需要去國外買東西,或是國外廠商也會需要來台灣賣東西,這個平台不應該只是單向的,應該是讓買賣雙方都可以雙向溝通的場域。

3. 顧問化

不管是數位化或是平台化的公司,都是私營營利公司居多,為了更貼近貿協的狀況,建議可以在最後參考跟貿協性質相似的公協會,參考他們怎麼面對數位轉型?又怎麼駕馭這股數位浪潮?

除了參考鄰近的日本貿易振興機構(JETRO)跟大韓貿易投資振興公社(KOTRA)之外,或許也可以看看其他國家的作法。例如瑞典貿易委員會(Business Sweden),其資金來源跟貿協一樣,資金一半來自政府,一半來自民間,但其主要是以顧問業的方式經營,實際的設身處地替有意擴展全球事業的瑞典商,以及想投資瑞典的外商去擬出一個解決方案(Solution),而不只是推薦當地的窗口讓廠商自己去開發,這種「最後一哩路」(Last mile)的商務推動雖然充滿挑戰,但是同樣可以收取相對應的酬金,把公司的整體價值拉高。貿協若能把過去50年累積的經驗以及資料做妥善的應用,建立很好的知識管理庫,所能夠爆發的能量應該也不亞於其他國家的貿易組織。

貿協的數位轉型已經執行多年,從系統優化、Demo day、黑客松等,很努力的在往數位化貿協的路上前進。就像董事長曾經提到國華人壽的例子,不要怕目前能力不夠,只要start small,逐步改善,相信貿協一定可以完成數位轉型,在數位化時代中綻放。

後記

貿協在舉辦很多線上會議時,仍使用Skype軟體當作主要的會議通訊軟體。在一次活動中,有廠商反應Skype作為會議軟體的缺陷,並且舉了香港貿易發展局(HKTDC)的Click2Match平台做例子。這個平台除了可以讓買賣雙方直接找到適合洽談的對象,彼此在線上直接預約會議,連線品質也比較好。貿協一年舉辦幾千場的線上洽談,若能有這類的平台,除了可以節省同仁時間、有更好的使用者體驗,最重要的是也可以更了解使用者的行為,作為未來媒合的參考。

本文寫於2020年12月。

參考資料:

[1] 微軟轉型的心路歷程,請詳見Nadella et. al (2017) Hit Refresh: The Quest to Rediscover Microsoft’s Soul and Imagine a Better Future for Everyone, New York: Harper Business

[2] 平台化相關概念參考自:Parker et al.(2016) Platform Revolution: How Networked Markets Are Transforming the Economy-And How to Make Them Work for You,New York,W. W. Norton & Company

--

--

Tsanyu Kuo

PM@TAITRA | PhD Candidate@NCCU | ex-ASUS PM in Taiwan, Sweden and Serbia | LSE MSc Social Policy | English Tour Guide | Bookwriter