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強大內心的自我對話習慣》找到對抗自己心魔的工具箱

Tsanyu Kuo
Jun 3, 2022

--

這次要分享的書是《強大內心的自我對話習慣:緊張下維持專注,混亂中清楚思考,身陷困難不被負面情緒拖垮,任何時刻都發揮高水準表現》(Chatter: The Voice in Our Head, Why It Matters, and How to Harness It),這本書是我2021年參加「閨密的海外私房話」抽書活動,很幸運抽到的書。

作者伊森.克洛斯(Ethan Kross)密西根大學羅斯商學院教授,同時也是情緒與自制力實驗室(Emotion & Self Control Laboratory)主持人。

《強大內心的自我對話習慣》

「自我對話」是內建在人類大腦的功能,可以幫助我們的記憶力、專注力以及社交能力。當然這個功能也有負面的作用,作者稱為「小對話」(chatter),這表示我們會不時懷疑自己,讓我們被自己內心的小聲音折磨,甚至陷入負面情緒。長期下來,不僅會傷害健康,更會磨損人際關係。作者在書中也不止一次提到他自己也會不自覺的陷入「小對話」的陷阱,但是因為自己有意識的認識到這個效應,所以可以退一步讓自己跳脫這個迴圈。

我覺得人體演化到現在,很多內建的功能應該都有他想要達成的目的,不應該都只有不好的面向。例如「小對話」或許也是生理上要保護我們的機制,讓我們可以對一件事情想比較多,以至於在面對不熟悉的事情的時候,可以深思熟慮,不會過於追逐風險。但是在步伐緊湊的現代社會,這個功能反而讓我們想的太多,陷入負面情緒的迴圈。

作者在書的最後提出幾個可以改善「小對話」的方法,在這裡跟大家分享。其實當我們知道我們生理運作會產生「小對話」,就可以有意識地去抵擋這樣的對話,減輕其帶來的負面效應,也可以透過改善身邊環境,減少自己陷入自我懷疑的迴圈。

自我實踐的工具箱

  1. 抽離式自我對話:試著用自己的名字或是第二人稱(例如「你」)來稱呼自己,製造抽離感。
  2. 想像你在為朋友提供建議
  3. 拓寬觀點:把當下執著的事情放到你整個生命中、整個大局中看。
  4. 將經驗看作是挑戰:小對話往往把事情看作是威脅,但是提醒自己過去也有這種原本式為是威脅,但是最後迎刃而解的情況,甚至因為經歷過這些,而獲得更多經驗。
  5. 重新解讀身體對小對話的反應:身體會緊張是正常的生理反應,是要幫助我們面對挑戰
  6. 將經驗常態化:遭遇到的經驗不只發生在你身上,其實也會發生在其他人身上
  7. 在心裡時光旅行:試著去想像自己在一個月、一年之後對這件事情的感覺,很多事情其實回頭來看都不嚴重
  8. 改變觀點:作者舉出「牆壁上的蒼蠅」當作例子,如果你的視角都專注在一面白牆上面的黑色蒼蠅,那這件事情當然後嚴重,但是如果你向照相機鏡頭一樣Zoom Out的話,那隻蒼蠅可能只是一大面白牆的一顆小黑點。
  9. 以書寫表達:把負面的情緒用書寫的方式記錄下來,除了可以幫助自己從旁觀者的角度觀察,也可以有效爬梳自己的心境
  10. 採取中立第三方的觀點:如果小對話的起因是因為與別人的負面互動,那可以試著把自己當作中立第三方,會如何給出建議
  11. 抓住幸運物:如果你有自己相信可以改善小對話的幸運物的話,可以幫助轉換心境。(喬丹一直認為北卡球褲是自己的幸運物,所以在後來NBA大多數的比賽里,他都會把北卡短褲套在自己的公牛球褲里)
  12. 儀式:透過對自己有意義的行為,提供自己內在的秩序與控制感

周遭環境

  1. 在環境中創造秩序:增加自己內心的掌控力,例如打掃空間、擬定清單,在不確定當中創造一些可確定性
  2. 多接觸綠色空間:綠色空間有助於大腦補充注意力的能量,要知道人的注意力也是這個資訊爆炸時代的稀缺資源。
  3. 投入引發敬畏感的體驗:人一旦有了敬畏感,就可以超越當下的憂慮。這也是一種把自己放在更大格局的方法。例如看到讓人屏息的風景、看到一個出色的藝術品,讓你意識到世界還很大,所以自身的問題很渺小。

--

--

Tsanyu Kuo
Tsanyu Kuo

Written by Tsanyu Kuo

PM@TAITRA | PhD Candidate@NCCU | ex-ASUS PM in Taiwan, Sweden and Serbia | LSE MSc Social Policy | English Tour Guide | Bookwriter

No responses y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