數位轉型該怎麼做?《從選擇題到必考題:台灣中小企業數位轉型實戰》心得

Tsanyu Kuo
Aug 8, 2021

--

「數位轉型」是近幾年很紅的一個名詞,好像有了數位轉型,公司的經營就會脫胎換骨,一帆風順。

但是說到數位轉型確切是什麼,又不是每個人都可以很明確地說出來。《從選擇題到必考題:台灣中小企業數位轉型實戰》的作者之一的陳顯立先生畢業於國立政治大學公共行政學系,現為電通行銷傳播集團凱絡媒體服務商務長,擁有非常豐富的電子商務經驗,幫助許多企業找到自己的定位,而協助他們數位轉型。

從選擇題到必考題:台灣中小企業數位轉型實戰

在書的一開始,作者提出「企業兩個飛輪效應」這個概念。企業要用商業模式打入並擴大市場,並以獲利模式持續擁有市場。兩者缺一不可,他指出過去很多中國大陸的新創企業,有很好的商業模式,可以快速打下市場,但是卻沒有很好的獲利模式,所以只要金流不夠就會被迫退出市場,無法持久。商業模式的生態系會分享資源,提升進入市場速度、市場占有率、獲客效率等;獲利模式的生態系會分享客戶,提升客戶購買率、客戶回購率、客戶忠誠度等。

數位化、數位優化、數位轉型

要了解數位轉型,公司必須要先達到數位化以及數位優化。

  • 數位化:把人工處理的資訊用電腦處理;節省重複的耗費工作;由於後續精準化分眾要很多數據,所以要透過數位化建立數據,後續才可以優化
  • 數位優化:利用資料分析找出提供效率與效能的缺口;降低成本,提升業績
  • 數位轉型:公司價值的新提升,開創新的商業模式,營利與獲利都會水到渠成;創造其他獲利來源

數位轉型是要善用本身的競爭優勢,讓這個優勢轉換到網路上依然可以運作。數位轉型不一定需要多付錢或是找人才,而是要回來檢視自己在產業生態圈中扮演什麼樣的角色,並思考有什麼新經濟價值。確定方向之後,再導入新科技,創造新的成長曲線,產生新的獲利。作者提醒,數位轉型只是過程,「實現商業轉型」才是目的。

作者也提供了幾個衡量數位轉型的指標:業務急迫性、組織心態、數位化程度、組織成熟度。

現在很多企業碰到的問題,都不是單一領域可以解決的,要常常參加不同活動,不求變成那方面的專家,而是增加自己踏出舒適圈的能力,以及增加自己的見聞,讓自己可以在框架外思考。

作者提出一個想法「做A轉B賺C」,有時候轉型是一個互補的鏈,自身的優勢轉型之後,可以獲得更大的效益。公司產品A,透過媒介B去放大,最後用C來擴大A跟B。例如迪士尼做了卡通(A),用遊樂園(B)去擴大,最後週邊產品跟智財授權(C)讓更多人看卡通或是來遊樂園玩。

行銷學跟心理學息息相關

人的選擇不純然是理性或是感性,是慣性。所以行銷學有時候其實是心理學。《影響力:讓人乖乖聽話的說服術》(Influence: The Psychology of Persuasion)一書就有提到六種人的慣性:互惠、承諾與一致性、社會認同、喜好、權威、稀有性。

現在消費者擁有的資訊管道太多,很難單純透過曝光就購買,消費者需要的是幫他減少選擇。美國哥倫比亞大學教授Sheena Iyengar的實現發現,給消費者選擇越少的果醬攤,反而更容易把果醬銷售出去。

另外,網站的停留時間比瀏覽數重要,要透過很多的暗示,找出消費動機,增強信任、累積沉默成本,才比較有機會讓消費者下單。

要怎麼知道消費者需要什麼?《創新的用途理論:掌握消費者選擇,創新不必碰運氣》(Competing Against Luck: The Story of Innovation and Customer Choice)一書中提出幾個建議:從生活中尋找、從尚未消費找機會、研究變通與勉強湊合的做法、沒人想做的事情、不尋常的用途。

代工轉品牌是很多台灣廠商的痛

「產品」是架上的物品,消費者把架上的產品買回家之後,他就會變成「用品」。而從「用品」到「品牌」,如果要設立一個可衡量的指標,那就會是用戶累積的使用時間。品牌策略都應該基於消費者需求,當消費者使用一個產品,他的經驗跟這個產品的品牌發生連結,這才是品牌的起點,就像感冒就會想到斯斯一樣的自然。

作者舉了一個代工廠的例子,有個做藥盒的公司,因為都是代工,所以無法跟消費者做連結,自然也很難發展品牌。最後在藥盒上放一個App的QR Code,除了提供消費者附加服務,也更能了解消費者的行為。

最後,作者也提到訂閱制。這個商業模式適合沒有持續成長的市場,因為新客戶開發困難,所以要深度經營既有用戶。訂閱制有幾個好處:

  • 可以預測產品的使用週期:就像台塑創辦人王永慶會去記錄哪一家米快用完了,在米用完之前就主動上門銷售新的米
  • 綁定消費頻續高的商品選擇:例如常客優惠,只要持續選購同樣的商品就會更便宜,增加消費者的轉換成本,並養成購買這個商品的習慣

要知道人性除了依靠慣性,人性有時也是矛盾的,越用越便宜就會議繼續用,也害怕會失去擁有的優惠折扣。就像Costco先收會員年費,大家就怕浪費年費去消費,反而會花更多錢。

新冠肺炎的疫情讓很多公司加快了數位化的角度,也比以前重視數位轉型這個議題,但是就如同作者建議的,數位轉型的第一步是要了解自己在本業的定位跟優勢。這個目標確認之後,再引進科技才有意義,不然引進科技就只是做到「數位化」,沒有辦法做到後面的「數位優化」,更遑論「數位轉型」。

但是台灣很多中小企業是以代工為主,沒辦法接觸到終端消費者(end user)確實是一大致命傷,但是在數位時代,應該有機會可以打破這個限制,就像作者舉的例子,代工廠商透過App直接跟消費者互動,並提供加值服務,而開始建立自己的品牌。期待台灣廠商在疫情時代的數位轉型,可以在後疫情時代發光,創造企業更大的價值。

--

--

Tsanyu Kuo
Tsanyu Kuo

Written by Tsanyu Kuo

PM@TAITRA | PhD Candidate@NCCU | ex-ASUS PM in Taiwan, Sweden and Serbia | LSE MSc Social Policy | English Tour Guide | Bookwriter

No responses yet